一个有才华的作家,不管他选择哪种形式……他总是着眼于他的时代,着眼于他的祖国最光辉、最优秀的人,并且着力描写为他们所喜欢、为他们所感动的事物。尤其是剧作家,倘若他着眼于平民,也必须是为了照亮和改善他们,而绝不可加深他们的偏见和鄙俗思想。
——莱辛《汉堡剧评》
1963年,施特劳斯完成其最重要的作品《城邦与人》。1964年,施特劳斯开始撰写另一部重要著作《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多芬》。在这两部作品之间,施特劳斯在圣约翰学院开设了《高尔吉亚》研讨课程——这篇柏拉图对话的主题,是城邦正义与言语修辞。因此,1963年的课程,或许是理解施特劳斯这两部重要作品的关键。
在对《高尔吉亚》的解读中,有别于大多数研究者,施特劳斯并不认为这篇对话毫无保留地谴责修辞术。对他来说,修辞术依旧是这篇对话的中心主题,贯穿了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。可以说,柏拉图通过撰写《高尔吉亚》批判了修辞术,但同时也在揭示修辞术的必要性,甚至或特别是对哲人而言的必要性。所以,关键在于,是否有一种修辞术形式,得以弥合哲学与城邦间的鸿沟?——这恰是施特劳斯讨论阿里斯托芬时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,也是他如此重视《高尔吉亚》的原因。
施特劳斯讲学录整理规划
英文编者前言(斯托弗)
英文编者说明
修辞、政治与哲学
——柏拉图《高尔吉亚》讲疏(1963年)
第一讲导言(447a-447d)
第二讲高尔吉亚部分(447c-452e)
第三讲(未录)
第四讲高尔吉亚部分(457c-464a)
第五讲高尔吉亚、珀洛斯部分(463a-469c)
第六讲珀洛斯部分(469c-474d)
第七讲珀洛斯部分(474d-481b)
第八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481b-486d)
第九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486d-491d)
第十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491d-497c)
第十一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497b-501e)
第十二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502b-507d)
第十三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507d-513c)
第十四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513c-520b)
第十五讲卡利克勒斯部分(520c-结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