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有才华的作家,不管他选择哪种形式……他总是着眼于他的时代,着眼于他的祖国最光辉、最优秀的人,并且着力描写为他们所喜欢、为他们所感动的事物。尤其是剧作家,倘若他着眼于平民,也必须是为了照亮和改善他们,而绝不可加深他们的偏见和鄙俗思想。
——莱辛《汉堡剧评》
出版說明
老學在中華古學中看似并非主流(《道德经》一书毕竟未列于“十三经”),但在我国历代文教中,实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。且不论道家源远流长以及與儒家和法家的關係,历代名臣甚至一些皇帝也留下读《道德经》的心得,表明老學關涉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智慧。老学在古學中的环中之位,提醒我们不可以一曲之见管窥中華道统;老学与理学、佛学之间的关系,亦使我們能夠看到,華夏道統的屈伸以及由此而來的文明運命的變化。
“老子历代注疏”旨在让老學史上的重要文獻走出故纸堆,使之成为当今好古之士的修闲读物。我们以《正統道藏》以及《中華道藏》為底本,選擇各時代具代表性的《道德经》注疏加以校注。校注方式依照“中國傳統:經典與解釋”系列旨在普及古典学术的编辑體例:繁體橫排,施以現代標點,針對今人難读難解字詞给出拼音和释义,文物典章人物職官隨文簡注。我们无意为有能力直接读线装书的今人画蛇添足,也无意校勘古人文字讹误,仅愿为古典初学者進入老學的古传文脈效力,使历代读书人的《道德经》绎读能夠成為滋養當代心靈的“活水”。
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
中國典籍編注部己組
2014年8月